HOME | PROFILE | NEWS | PHOTOS | MUSIC

最新消息 NEWS

浪漫鋼琴新作視頻欣賞
作曲指導:戴定澄教授
編、注:姚紅衛 洪少強

中國傳統多聲部音樂暨樊祖萌教授學術思想
硏討會議 2019-10-19
戴定澄與長虹樂團北京行
澳門日報演藝版B02 2016-05-03
瑪格麗特、澳門樂團與歌劇浮士德
國際音樂節首場歌劇印象
戴定澄
澳門日報演藝版E04 2015-11-12
《澳門八音鑼鼓》兼收並蓄
戴定澄
澳門日報演藝版E04 2015-11-05
聽“北歐之聲”音樂會
戴定澄
澳門日報演藝版E04 2015-10-29
澳城大與華南師範大學舉辦交流音樂會
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 l 慶國慶與澳門回歸 l 交流音樂會暨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
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 l 慶國慶與澳門回歸 l 交流音樂會暨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

澳城大與華南師範大學舉辦交流音樂會

澳門城市大學
2024年11月22日

由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慶國慶與澳門回歸”交流音樂會11月20日在城大凼仔校區文化中心上演。本次活動由城大教授、著名音樂學家及作曲理論家戴定澄,與華南師大音樂學院院長孔義龍擔任學術指導與藝術總監,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澳兩地高等音樂院校文化交融與情感共鳴的文化盛會。

澳城大與華南師範大學舉辦交流音樂會 樂韻悠揚同賀雙慶

澳城大官微
中國澳門院
2024年11月21日 20:13 

由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慶國慶與澳門回歸”交流音樂會昨天在城大氹仔校區文化中心上演。本次活動由城大教授、著名音樂學家及作曲理論家戴定澄,與華南師大音樂學院院長孔義龍擔任學術指導與藝術總監,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澳兩地高等音樂院校文化交融與情感共鳴的文化盛會。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處長徐東傑,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校合作交流處處長譚兆華,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孔義龍,澳門演藝學院院長陳理理,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音樂家專委會主任周游,城大榮譽博士、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城大校董會副主席孔繁清,校長劉駿,校董陳倩雯,大學顧問葉炳權,創新設計學院執行副院長王伯勛、教授戴定澄,以及多位文化界與音樂界人士、高校及中學師生到場出席,共享音樂盛宴。  

 劉駿校長向華南師大師生表示熱烈歡迎,續談到,本場音樂會由兩校師生,以及享譽國際的華南師大合唱團連袂獻演,帶來雙慶獻禮歌曲與多部慶典式音樂作品,以展現兩校音樂學科的辦學成果及對雙慶的美好祝福。期望兩校齊心合力,加強粵澳文化合作,弘揚音樂文化,借助澳門“東亞文化之都”的優勢一同講好中國故事。 

 本次音樂會是“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慶國慶與澳門回歸交流音樂會暨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兩校相關專業人員共同策劃,並邀請城大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研究生與華南師大音樂學院優秀師生共同參演,旨在深化粵澳兩地在音樂研究、實踐與表演上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區域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  

 本場音樂會演奏曲目範圍廣泛,涵蓋了多種中西樂器的精髓,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與典雅,又展現了中國民樂的生動與活潑。演出形式豐富多樣,包括獨唱、合唱、獨奏及重奏,展現了音樂藝術的多元融合與獨特魅力。音樂會上,特別演出了由戴定澄教授作曲、陳家豪助理教授作詞的雙慶歌曲《築夢澳門》和《澳門是個好地方》,以深厚的音樂底蘊展示了澳門的文化特色,並傳遞粵澳兩地藝術家對祖國統一與澳門未來的美好祝願。

音樂學院“弘毅講壇”第72期開講 | 戴定澄:《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音樂作品及其風格》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2024年10月31日 15:13 江蘇

2024年10月24日19:30,音樂學院“弘毅講壇”第72期在演奏廳開講。本期邀請著名音樂學家、作曲理論家、澳門城市大學戴定澄教授,講座題目《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音樂作品及其風格》。講座由音樂學院院長王曉俊主持。

戴定澄教授首先對歐洲文藝復興時間跨度和歷史分期進行了說明,並就單聲部音樂形式——格里高利聖詠向多聲部音樂形式奧伽農演變,結合古樂譜進行了詳細梳理:奧伽農的形式如四度平行奧伽農、五度平行奧伽農、自由奧伽農、裝飾奧伽農等。接著,戴定澄教授針對文藝復興早期儀式音樂進行解析。對彌撒曲中的常規彌撒、特定彌撒等歌唱形式進行界定,通過大量具有代表性作曲家和古老聲樂、器樂作品的分析,從和聲、對位、模仿等創作理論進行解讀,從而鈎沈出文藝復興早期音樂作品的發展和嬗變脈絡。在講座過程中,戴定澄教授還強調,音樂感性經驗在音樂學術研究中具有基礎性的重要地位,認為理性的學術研究不能缺乏音樂感性經驗的支撐。戴教授長期鑽研西方音樂歷史和作曲技術理論,積累數十載,很多前沿觀念和理論解析信手拈來、深入淺出,令在場師生享受到一次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之旅。

在交流環節,現場師生圍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聲樂演唱技術與風格、器樂演奏起源、記譜中的節拍記號發展以及澳門古代音樂傳承、古樂復原等話題提問。戴定澄教授一一作答,現場氣氛熱烈。

整場講座從歷時性角度對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音樂作品及其風格進行了深入淺出地闡釋,兼具學理性、人文性,信手拈來之中體現了戴定澄教授長期耕耘取得的豐碩成果,也為大家帶來了新的研究理念與視角,現場師生均獲益匪淺。

在講座開始前,戴定澄教授還向音樂學院贈送其學術著作兩部,王曉俊代表音樂學院接受贈書並為戴定澄頒發著作收藏證書。

戴定澄教授早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獲作曲技術理論博士學位,是國內第一位和聲學博士,曾任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首任院長,現為澳門城市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英、葡文專著十餘部,發表中、英、日、葡文文論百餘篇。

澳門城市大學與華南師範大學以“樂”聯動 雙校雙慶,拓展音樂文化新維度

音樂周報
王海濤 
2024年10月23日

10月15日、16日,澳門城市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與澳門回歸25週年交流音樂會暨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於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辦。此次音樂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是一次音樂的盛宴,更是粵澳兩地高等音樂院校文化交融與情感共鳴的文化盛會。

本次活動由澳門城市大學教授、音樂學家、作曲理論家戴定澄教授、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孔義龍教授共同擔任學術指導和藝術總監,系列活動包括:華南師大專場音樂會和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以及澳門城大專場音樂會和學術講座。澳門城大與華南師大師生聯動合作進行,以此加強兩地、兩校音樂博士交流,拓展粵澳音樂研究、音樂實踐、音樂表演,進而推動區域音樂文化發展,以粵澳音樂文化生態繁榮為遠大願景不斷開創新的篇章。

10月15日晚的交流音樂會可謂精彩紛呈。音樂會上,兩校師生共同演繹了兩首專為“雙慶”打造的原創歌曲《築夢澳門》《澳門是個好地方》,這兩首作品均是由澳門城大教授戴定澄作曲、助理教授陳家豪作詞的作品,展現了粵澳兩地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傳遞出兩地藝術家對祖國統一和祝福澳門的心聲;華南師大音樂學院教師李盧泰龍深情演唱了《澳門之歌》,抒發了對澳門的祝福與贊美;澳門城大博士班青年古箏演奏家高陽與青年鋼琴演奏家王海濤演繹的《蒼歌引》,以中西合璧的詮釋手法,展現了中國文化視野下對於青春的謳歌和生命的贊頌;華南師大教授楊偉傑與郭家豪聯袂演繹的竹笛《詩鄉》,飽含對故土的思戀;澳門城大博士研究生、施坦威青年藝術家陳倩,小提琴家李冠彤、大提琴家寇嘉,為觀眾奉獻了門德爾松《d小調鋼琴二重奏》,作品華麗豐富充滿浪漫情懷;華南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男高音歌唱家張學梁演繹了情感炙熱的愛情歌曲《為你歌唱》。曾美英教授以一首《我愛你,中國》唱出了每一位藝術家對祖國的深情與歌頌,將整場音樂會推向高潮。

10月16日舉行的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為兩地音樂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本次論壇的6位宣講人,分別圍繞其研究課題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研討。論壇專家戴定澄、孔義龍的精彩點評,更是為粵澳音樂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增添了新的思維與視角。通過本次活動,兩地的音樂博士與音樂學者們得以加強交流,共同拓展音樂研究的新領域、新成果,進一步推動粵澳區域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此次活動的舉辦呈現了粵澳兩地在音樂文化上的深厚聯繫,也體現了兩地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澳門回歸的自豪。音樂會不僅是一場音樂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將兩地音樂學者們的心緊緊相連。此次澳門高等院校與內地高校的高水平藝術學術交流活動,對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文化的整合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將推動澳門高等教育攜手國內高校,走向更加廣闊的國際舞台。

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慶國慶與澳門回歸 交流音樂會暨粤澳音樂學博士論壇簡介

「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慶國慶與澳門回歸交流音樂會暨粤澳音樂學博士論壇」是華南師範大音樂學院與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聯合主辦的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音樂文化交流活動,源自兩校共同合作的內地與港澳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畫項目「首屆粤澳城市音樂文化交流暨粵澳鋼琴作品音樂會」。兩校代表於2024年3月在廣州舉辦首屆「粤澳音樂文化論壇」,並於2024年7月在廣州大劇院舉辦音樂會,為本次多項活動奠定了基礎。

本次多項活動邀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孔義龍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教授戴定澄博士擔任論壇學術指導暨音樂會藝術總監,由黃晞瑩老師擔任總策劃,並由兩校相關專業人員組成行政班底。多項活動分別是:華南師大專場的音樂會和學術論壇(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以及澳門城大專場的音樂會和學術講座(孔義龍教授主講)。活動皆由華南師大與澳門城大師生聯動合作進行,並將在華南師大(內地)首演兩首由澳門城市大學專程打造的雙慶歌曲,由兩校有高度藝術造詣、在國內享有知名度的演奏家和歌唱家擔當主體表演,以此加強兩地、兩校音樂博士交流,拓展粤澳音樂研究、音樂實踐、音樂表演,進而推動區域音樂文化交流,更以粤澳音樂文化生態繁榮為遠大願景不斷開創新的篇章。

盛世蓮花在文化交流中綻放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張文驍 龔亮
2024年9月17日

【大灣觀察】 
  “民風淳樸,風景如畫;藝術多元,美食飄香……”一首由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澳門特區文化功績勳章獲得者戴定澄作曲的合唱曲,形象地唱出了澳門的風情與魅力。

如今的澳門,正憑借獨特的文化和地理位置,穿越古今,努力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下簡稱“一基地”)。

在近日舉辦的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紀念牌匾頒授給澳門,為澳門新添了一張亮麗的“金名片”。

立足新機遇,澳門應該如何進一步彰顯文化魅力、擔負文化交流使命?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文化性格彰顯示範價值

來到澳門,很多遊客都會到大三巴牌坊拍照留念。而在大三巴牌坊的側後方,矗立著一座建於清朝的哪吒廟。漫步澳門半島,20多座體現不同風格、代表多元文化的歷史建築就像大三巴牌坊與哪吒廟這樣比鄰而居,共同組成“澳門歷史城區”。

媽閣廟、鄭家大屋、崗頂劇院、玫瑰堂……一座座歷史建築無聲地述說著澳門東西方文明交往歷程。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時間最長的港口城市之一,長期以來,澳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此過程中,澳門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交流互鑒經驗,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有話語體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說,這些特質,很典型地體現了東亞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澳門的文化優勢,在於其開放包容的歷史傳統和連綿不斷的守正傳承,同時又在‘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發揮著無限的文化創意。長期的文化積累,形成了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中西交融、多元並存的文化特色和相應的文化性格,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有著文化文明示範的價值意義。”在戴定澄看來,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水到渠成的文化碩果。

文化保護傳承融入日常

媽閣塘片區是澳門現存較完整的海事歷史文化與工業廠房片區,保存有不少工業特色建築物。自2023年8月起,澳門特區政府聯動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推進包括媽閣塘片區在內的多個歷史片區活化計劃。如今的媽閣塘片區,特色餐飲、寵物用品店先後入駐,藝術裝置、潮流插畫展在這裡展出,昔日的工業重地已成為澳門市民的多元生活消費圈。

行走在澳門歷史城區,隨處都能看到歷史建築被打造成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電影館及飲食場所等各類城市空間,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澳門獨特的文化韻味。

從古老的媽祖信仰,到節慶民俗等,澳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和堅定守護者。為保護豐富的文化資源、保持獨特的人文優勢,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上不斷創新。澳門先後出台《文化遺產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我們相信,通過完善相關制度規範,並配合一系列的教育推廣活動,可不斷強化城市文化遺產管理,保護好文物建築遺存,讓非遺綻放人文活力,更好展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

對內重塑歷史城區,對外共襄文化盛事。近年來,澳門致力於打造“演藝之都”,發揮“一基地”作用,彰顯澳門文化活力。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等成為澳門一張張聞名遐邇的“文化名片”。流行音樂演唱會、世界級藝術家演奏會、實驗性舞台演出等各類文藝活動好戲連台,吸引諸多文藝愛好者齊聚澳門。

“以申報‘東亞文化之都’為契機,特區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並根據全澳人口分布、結構及變化,持續完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及綜合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健全現有的各項文化場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梁惠敏介紹,今年新落成的青洲坊圖書館將投入使用,新中央圖書館已正式動工,可容納約五萬人的大型戶外演出場地也將在明年初開放申請使用,進一步提升澳門舉辦文藝盛事的能力。

歷史文化名城大有可為

立足“一基地”定位,澳門在中西文化共融的語境下,在國際層面建好東西方文化溝通橋梁,傳播中華文化,詮釋中華文明,進而產生疊加效應,有利於澳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長遠發展。

“澳門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為文化強澳、建設國際大都市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吳志良認為,澳門應該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完善硬件和軟件條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創新傳播方式,引進和整合傳播力量,彰顯澳門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好地履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

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習、工作、講學多年,戴定澄有著不同的文化體驗。“無論是華人地區還是國際學界,都頗為關注澳門的文化特色。”在他看來,澳門應進一步深入認識其特有的文化內核,在傳承、創意、教育、推廣各方面不懈努力,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澳門文化特色,讓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文化傳播功課做實做深,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展現澳門應有的作為和擔當。

目前,澳門特區政府正積極籌備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的計劃方案,將以四個寓意航海歷程的單元開展系列活動,展現澳門悠久的海洋歷史。

“我們將用好這張‘金名片’,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內涵,推動澳門演藝團體專業化和產業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本地文藝精品,促進海內外與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舉辦更多具有國際號召力的文化展演活動,持續推進‘一基地’及‘演藝之都’建設。”展望未來,梁惠敏表示,澳門將繼續發揮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廣泛的優勢,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橋梁,向世界講好澳門故事、灣區故事和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張文驍 龔亮)

澳城大學者精心創作歌曲《澳門是個好地方》《築夢澳門》獻禮雙慶

澳城大官微
2024年08月28日 19:42 中國澳門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澳門城市大學懷揣著滿腔的熱忱與敬意,精心創作了《澳門是個好地方》《築夢澳門》兩首紀念歌曲,由城大創新設計學院教授戴定澄作曲,助理教授陳家豪作詞,以藝術形式表達對祖國和澳門的感恩之心與祝福,讚頌澳門的繁榮發展,展現了城大人熾熱的愛國愛澳情懷。城大今天舉辦雙慶歌曲發佈儀式,首次公開發佈兩首雙慶歌曲,與社會各界分享城大的“雙慶之聲”。城大校長劉駿向城大師生及各界來賓介紹了兩首雙慶歌曲的特色與精髓。

發佈期間,觀眾們聆聽了歌曲《澳門是個好地方》,感受詞曲的魅力。這首歌曲汲取了民歌精髓,以其作為音樂風格的主軸和色彩基調,繪製出一幅婀娜多姿、熱情奔放、悠揚抒情的音樂畫卷,親切自然地流露出澳門民眾對本土文化與祖國情懷的深情歌頌。歌曲如同一座音樂橋樑,橫跨在澳門與祖國之間,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映照著共同的夢想和希望。旨在讓觀眾在悠揚的旋律中,感受來自澳門的深情與敬意,讓每一顆心隨著音符跳躍,與祖國的脈搏同頻共振。

歌曲《築夢澳門》由城大藝術學音樂範疇博士生崔一騫、宋子龍,以及廣大中學老師何裕浩、培華中學老師鄭素芬等四位演唱者帶來精彩的現場演出。這首歌曲巧妙融合了抒情流行風格與藝術詩意特色,如同一幅細膩的刺繡,將歌詞的意境與旋律的流動緊密交織,深情地抒發了澳門民眾對回歸祖國的深厚情感,以及對美好未來的熱情與嚮往。這首歌曲不僅是一段優美的旋律,更是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生動寫照,激勵我們講好澳門故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接續譜寫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

曲作者戴定澄現任城大創新設計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國家藝術教材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兼任中央、中國、星海等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等,擁有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曾獲得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頒授的“文化功績勳章”。詞作者陳家豪現任城大創新設計學院音樂學科助理教授、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及指揮,曾受聘於美國德克薩斯克里斯蒂安音樂學院藝術指導、美國沃思堡歌劇院駐院鋼琴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赫伯格音樂學院研究及教學助理。

文化功績彰顯 融理念促澳門本土音樂傳承發展【澳城大教師風采】


澳城大CITYU
2024年07月02日 18:52 中國澳門

服務城市發展需求 以創新型交叉學科培養人才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以創新為發展基核,更全面、精準地應對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的變革對城市發展的需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術創新型城市治理、城市管理、設計與藝術領域的領軍人才,致力於成為兼具全球視野、時代使命、本土特色的國際化、創新態、研究型特色學院。學院助力澳門產業與多元化和城市發展需求,現開設“設計藝術學士學位課程”“設計學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課程”“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課程”及“藝術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課程”。課程體系更為完整,突出交叉學科特色。學院擁有權威專業教學研究團隊,穩步開展跨文化、跨學科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培養設計專業的高端人才。

教師風采 戴定澄教授 創新設計學院教授

戴定澄教授曾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表彰其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卓越貢獻。戴教授還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委員、上海音樂學院“國家中小學藝術教材研究基地”學術委員等職務,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專業見解,為音樂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致力於推動藝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歸屬感與朝氣並蓄 融學術理念於城大教育環境

戴定澄教授的學術足跡遍佈海內外高校,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和經歷,他認為城大是一個充滿活力且有歸屬感的學府。戴教授不僅積極地將自己豐富的學術成果和獨到理念融入音樂教學當中,注重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更致力於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質音樂人才。

戴定澄:

我有幸在內地、港澳台地區、日本、英國及北歐等地的高校學習、工作、講學,以及擔任學科評審。就我多年的學術生涯而言,城大是一所令人有歸屬感,是學者願意全身心投入的優質學府。在領導層的引領下,城大不斷蓬勃發展,充滿活力和朝氣。與一群才華橫溢,更擁有合作向上精神的優秀同事共事,營造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學術環境和工作氛圍。尤其是音樂學博士班精英式的培養方式,能夠將我的學術成果和理念融入城大的音樂學科發展。

我致力於在硬實力上推行具備本土、區域、國家和國際視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國際化的學術環境中成長。同時,我更加關注音樂學術文明的軟實力,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未來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投身於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更能成為國家所需的高素質公民。

十年耕耘榮膺文化功勳 砥礪前行譜學術征程

戴定澄教授於2013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的“文化功績勳章”,以表彰其在音樂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工作的極大鼓勵,也體現了澳門特區政府對當地文化的高度關注和積極推動。

戴定澄:

2013年是我在澳門從事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我榮幸地成為當年唯一一個個人文化功績勳章的獲得者。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多年投身於澳門城市音樂研究及撰寫相關中英葡文著述成果的高度認可和肯定,也是對我工作的極大鼓勵,更是彰顯了特區政府對澳門城市文化的關注和積極推動,令我深受鼓舞。

這份榮譽更激發了我進一步深入挖掘澳門城市音樂文化內核的熱情。我將原本的歐洲音樂研究與澳門本土音樂文化相結合,與國內外的高校學術機構攜手合作,推動澳門城市音樂研究向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同時,我積極鼓勵和指導本土的音樂人才和博士生學子參與國家級的科研項目,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出版研究成果,以確保澳門獨具文化文明特徵的音樂歷史傳統和現狀得到系統的記錄與傳承。

古韻今風弦歌不輟 傳統與現代共融之路

澳門,這座東西文化交融的瑰寶之城,其本土音樂獨具特色,蘊藏著獨特的元素和精髓。戴定澄教授深刻剖析了在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瑰寶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困境與挑戰。

戴定澄:

澳門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本土音樂文化,在中華音樂文化中獨樹一幟。澳門是歐洲西樂東漸的首站,同時又是中國內地中樂南移的匯聚點,見證了中西文化的和諧交融。自開埠以來,四百餘年間的歷史長河中,澳門音樂呈現出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記載,無論是中西音樂、宗教與世俗、經典與民間,各自領域都擁有獨立的發展軌跡和當代成就。

澳門因其深厚且持續的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使得其音樂在碰撞、共存、共融中代代相傳,成為了獨具研究價值的音樂史個案。自2003年起,我作為一名深耕於澳門音樂文化的學者,以個人作者或主編的身份,在本地、內地及國外的專業出版社相繼出版了近十部有關澳門音樂文化的研究著作,並在海內外發表了百餘篇學術文章,這些成果不僅直接推動了多個音樂領域的發展,更間接地促成了部分澳門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立項。

同時,我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葡萄牙東西方文化交流論壇學術委員等職務,並曾任澳門政府文化諮詢委員,力圖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實實在在地推動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為一名教授,在研究生教學中我始終關注本土文化的傳播,積極扶持本土年輕一代及各類音樂團體對澳門音樂文化的付出和貢獻,並持續在學術領域提出獨到見解,以推動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

培育未來音樂教育者 從技術到視野的雙重挑戰

戴定澄教授期望助力學子音樂學術道路的成長,培育未來音樂教育者拓展專業技術的深度和學術視野的廣度。

戴定澄:

身為一名教師,我深懷對年輕的音樂學子和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們打好音樂學和音樂理論在技術、藝術和學術不同維度的硬功夫。同時,建議他們能夠跨越本土的界限,放眼地區、國家乃至國際的音樂研究動態,建立起清晰且深入的學術視野和認知。站在更好的角度審視音樂現象,探索音樂的真諦,從而在音樂領域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應對時代新變革 探尋音樂學的人文視角

談及未來音樂學的發展趨勢,在人工智能日益發展的時代,戴定澄教授強調超越傳統,探索人類聽覺藝術的深層意義。

戴定澄:

展望未來音樂學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音樂史學、音樂人類學和音樂系統學等傳統領域,更將拓展至人類對聽覺藝術的全新審視。音樂學研究應深入探討人物、作品或時間的內在特徵及其歷史脈絡,挖掘那些AI無法觸及的,屬於“人”的研究特質和能力。在學術界,我們應當積極適應這些新變化,培養和強化能夠體現人類獨特視角和深度理解的能力,以確保音樂學研究的持續創新和人文關懷。

以音樂為媒 全面素養培養與跨學科融合

戴定澄教授深諳音樂教育的雙重使命,音樂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媒介。音樂教育不僅僅局限於培養專業音樂人才,其更深遠的目標在於塑造出具有高素質的公民。

戴定澄:

我認為音樂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養教育,在狹義上的目標是培養學子成為專業人才,在廣義目標上則應是培養學子成為高素養的公民。它在錘煉學生的音樂技藝和藝術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其廣闊的視野、高尚的品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鼓勵學生拓展視野,跨越學科界限,探索更廣闊的真理世界。

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研究的興趣和熱忱,激發其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精神,學會用嚴謹規範的研究方法探索音樂的奧秘。引導學生們形成融會貫通的學術悟性,並塑造他們正直、正派的學術人格,以期他們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成長與進步。

城大研討澳音樂學科發展

澳門日報
2024年1月26日 A7

 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日前舉辦音樂學學科發展線上專家論壇,多位重量級音樂學家應邀出席,包括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博士生導師樊祖蔭,國務院藝術評議組前成員、博士生導師王耀華,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俞人豪,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劉正國,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漢華,台灣藝術大學教授簡巧珍等,創新設計學院藝術學課程主任任玉潔、教授戴定澄、副教授謝聖明、助理教授劉嫿嫿、督導王璐等一併線下出席,會議圍繞澳門城市大學的音樂學科建設及澳門音樂學科的發展前景交流觀點,深入討論。  

 專家們認為,澳門作為中西音樂文化的匯聚點,音樂課程具有文化交流地域上的特色,又具有國際視野和境外辦學的優勢,城市大學的音樂學學科的發展不僅對澳門、對大灣區以及國內外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大音樂博士研究生演奏展實力

 2023-4-24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澳門城市大學二○二二級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研究生音樂會日前在氹仔校區文化中心舉行。此次音樂會以“春暖花開”為主題,由城大藝術團、澳門星海音樂學院校友會聯合主辦,城大首屆音樂學博士研究生班承辦。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殷汝濤,教青局素質保證處處長岑曉東,文化局代表、演藝學院音樂學校校長陳理;城大校長劉駿,副校長兼藝術團團長孔繁清,校董陳倩雯,大學顧問葉炳權,創新設計學院特聘教授、音樂會指導戴定澄等出席了活動。 

音樂會曲目覆蓋極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千年的中西方音樂文化差異及數種中西樂器,從嚴謹典雅的古典主義到自由細膩的浪漫主義,從唯美抒情的歐洲器樂到生動靈活的中國民歌,以獨唱、重唱、獨奏、重奏等表演形式,在“春暖花開”主題下,展現出獨特的融合性,形成微妙的平衡與統一。 城大首屆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成績顯著,同學在本地報刊上發表了多篇澳門城市音樂文化主題文章,亦有多篇論文已獲專業期刊接受,展示出同學們在學術造詣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體現出作為澳門歷史上首屆音樂學博士班整體的學術水平與專業能力。

 

 

城大博士班「地水南音」講座用唱說故事

市民日報 2023-4-9 

 近日,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音樂範疇博士班在戴定澄教授的帶領下,邀請地水南音文化傳播人楊焯光、楊卓楷到校為同學開展樂音生動的一堂講座。博士班的師生共同欣賞曲藝南音表演,與兩位講者探討交流,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嶺南地區的經典粵樂說唱——地水南音。

 楊焯光是非常資深的曲藝票友,他與曲藝結緣40餘載,與其兄弟楊卓楷一同演繹兩首不同風格的南音名曲《客途秋恨》和《男燒衣》。地水南音是曲藝廣府南音中的一種,於2011年南音說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清初,南音多是失明人士在唱,都是聽著學,以至形成了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地水」本是卦名,因鄉間一般的瞽者,都操卜卦業,故把卦名作為對盲者的別稱,人們把由失明藝人演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用唱來說故事,故事有長有短,當演藝人在表演時,會根據聽眾來把握曲調的時長以賺取費用。楊卓楷用椰胡伴奏,曲目有固定的句法、聲韻、結束音,但沒有固定旋律,演繹者可以自己找旋律,每個人的演繹都不同,伴奏者可以即興演繹來跟隨演唱者。 

了解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 

楊焯光採用榮腔演唱的《客途秋恨》是清末一位書生公子所寫的詩,用詞文雅,講的是遊學中邂逅一位女子,產生愛情,但又離別,他們的生活與心境淒婉的故事。另一首《男燒衣》風格不同,容講述的是一男子愛上了珠江樓船上的妓女,而後來這個男子因公離開,這個歌妓因錢債而自盡,男子回來得悉此事,租一小船於江上祭奠亡魂,此曲就是市井白話,楊焯光用苦音唱腔演唱此曲抑揚跌宕,如泣如訴。 

在講座最後,博士班的師生與兩位主講者深入探討地水南音,了解不同唱腔、伴奏、樂器、曲調、曲牌等相關歷史資料,也論其地水南音的發展與傳承狀況,更加了解到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已經極近絕唱的說唱境地,也需要我們更深層次的研究,保護好我們的南音曲藝。

焦潤芬

城大師生感受道樂魅力

澳門日報 2023-4-8

【本報消息】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戴定澄帶領該校藝術學(音樂範疇)博士班學生一行多人,於本月六日下午探訪澳門道教協會,獲會長吳炳鋕等負責人熱情接待。吳炳鋕同場向來訪學生贈予《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續篇及《澳門八音鑼鼓》等書籍,並感謝戴定澄長期推動澳門民族民間音樂發展。

 會面期間,吳炳鋕特別安排嘉賓欣賞道樂團《玉皇讚》、《禮斗組曲》等富代表性、創新性的曲目,介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由來。這是兼融正一派和全真派的道教音樂,道曲數量多,法器運用廣泛,唱腔獨特,器樂表現力強,至今仍具有獨特的魅力。

 戴定澄表示,“澳門道教科儀音樂”除是因為世代家族之間承傳,使其具有長期穩定性外,該種獨特音樂傳承人的能力及探索音樂創新的態度,也至關重要;讚賞道協團隊勇於激發創新思維,創造更多展演交流機會,讓這些獨有音樂發揚光大。

 同場,吳炳鋕與來訪者從傳承視角出發,對道教科儀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關係,道樂團展演交流關鍵要素等作友好交流。

城大座談澳門音樂發展

澳門日報 2023-4-2

【本報消息】澳門城市大學二○二二級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班三月三十日下午二時半在校內舉行“關注澳門城市音樂”分享座談會。

 中聯辦宣文部處長白冰、助理李嘉欣,澳門理工大學博士桑海,澳門管樂協會理事長梁沛龍,澳門獨立作曲人鄧志峰,澳門音樂劇協會代表溫小演,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代表鄧樹雄,中國少年兒童藝術基金會大型活動導演向宇等參加。 

座談會由本澳音樂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戴定澄教授主持,分上下兩場。上半場,鄧樹雄以音樂跨界產業為基點,引出澳門音樂發展、音樂教育等方面的思考;溫小演從“音樂劇產業”角度,提出當今社會“在地文化”如何生存的專業見解。 

下半場,鄧志峰暢談個人音樂創作與學術生涯;梁沛龍暢談澳門管樂協會的前身今世;桑海以學術角度談及如何透過音樂,感知文化厚度,洞察真理本相。

城大師生了解福建南音發展

澳門日報 2023-3-26

【本報消息】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班學生一行在該校協理副校長陳倩雯及教授戴定澄帶領下,於本月廿三日下午到訪澳門南音社,獲社長陳明白、理事長陳抱治等熱誠接待,藉此了解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福建南音在澳門的發展與傳承情況。

 陳明白和陳抱治說,福建南音是至今保存我國古代音樂較為豐富、完整的古老樂種。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大量閩籍鄉親移居澳門,也把閩南文化與福建南音融入社區。戴定澄表示,二○○九年九月三十日,南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存留在澳門的南音的傳承與發展,很需要更多人給予關注、支持。 

該社藝術指導莊傑派也介紹了福建南音的歷史發展、音樂特徵和記譜法等。同場安排該社多位成員即席演奏了多首福建南音的代表性樂曲。還有來自澳門福建學校的一批小學生們獻唱南音樂曲助興。互動環節中,師生一行積極向演奏者詢問關於南音樂器製作、彈奏,以及演唱等方面的問題,獲益匪淺。該社永遠名譽社長王燕席、南音社秘書長林德坤等亦參加。

城大音樂博士班參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號角報 2023-3-24

(本報訊)為了更加詳细地瞭解澳門城市音樂文化各方面的狀況,澳門城市大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班同學在戴定澄教授的帶領下,早前3月9日下午前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参觀,獲該院沈穎瑤院長接待。

 參觀伊始,沈院長與戴教授互赠了紀念品和澳門音樂的研究書籍,而後師生們共同觀看了學院為大家準備的紀錄片,對該學院的創辦、發展歷程,以及教學風格和理念等有了更為清晰和詳細的認識·在沈院長的帶領下,師生們對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的管風琴、教室、演奏廳和閱覽室等學習區進行了参觀。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於1962年由區師達神父所創立,是澳門第一所為本澳青少年提供循序漸進、有系統的音樂培訓的學府,在培養音樂人才和豐富澳門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新校舍位於西灣街19、21號的新校舍原本是利瑪賓中學附屬小學大樓,因原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故而在修復和改建過程中,該學院在不破壤舊址遣跡的基礎上進行了「因地制宜」·新校舍建構合理的教室佈局、寬闊隔音的練習室和演奏廳、設備優良的作曲室、書盈四壁的閱覽室,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正如沈院長所說,希望學院在更好的教學環境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學生,為澳門音樂做出更多的貢獻。 

自建校60年以来,該學院一貫秉承區師達神父創校時所提倡的演奏與理論並重的教學理念,希望透過音樂教化學子,傳達人生之理·以期培養出既有出色音樂造詣,又有良好品德的音樂人才·該學院的歴史發展和教學模式不僅體現了其在中西音樂文化交流史、澳門音樂發展史和澳門音樂教育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能夠為當前澳門音樂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參考,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於深化澳門城市音樂研究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朝益暮習、春華秋實:

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傳播者”

文 :李寶佳

2022年9月,正值金秋來臨之際,迎來了澳門城市大學首屆藝術學博士(音樂學範疇)的開班。同學們在校學習期間,碩果累累,成績顯著,為校爭光,化身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傳播者。這不僅是學校的榮耀,而且更加體現出作為澳門歷史上首屆音樂學博士班整體的學術水準與專業能力。

在戴定澄教授的指導下,博士班同學發表了數篇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相關報刊。遵循學校“明德、博學、尚行”的宗旨,積極開展以本土音樂文化為特色、中西結合的教育理念,體現出發展培養音樂學範疇博士人才多元化的特色。博士班同學及時關注澳門城市音樂文化互動的節奏與動向,如:“澳門道樂團、澳門嚶鳴合唱團、澳門當地音樂會”等。以“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的名義發表了相關文章,有《藝術正在融合 鎖不住世界輪轉》《傳道有聲 承德有形》《細雨聲聲—嚶鳴繚繞》《感知道樂魅力、弘揚傳統文化》、《聲樂 · 聖樂:雙重性的震撼——聆聽嚶鳴合唱團音樂會有感》 《從澳門天主教音樂開始的敘事演變──由米歇爾·福柯的權利理論談起》等,另外幾篇課程完成的文論已被一些專業期刊接受待發表,也進一步展示了同學們在學術造詣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在校期間博士班同學與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相互碰撞,思維共振,探尋建設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道路與途徑,共同傳遞城市靈魂。

以下相關連結:https://alumni.cityu.edu.mo/cn/news/view/50413

聲樂 · 聖樂:雙重性的震撼

—聆聽嚶鳴合唱團音樂會有感

澳門日報
2022-12-1
張孟蕊

感知道樂魅力 弘揚傳統文化

澳門大眾報
2022-11-20 
崔一騫

細雨聲聲

—「嚶鳴」繚繞

澳門市民日報
2022-11-29 
李冠彤

藝術正在融合 鎖不住世界輪轉

澳門日報
2022-10-2
石瀟栩

傳道有聲 承德有形

澳門大眾報
2022-11-27
石瀟栩

以樂思源,「觀念上層建築」影響下的音樂文化發展

──淺談早期中、歐音樂發展的歷史獨特性

Fantasia
2022-11-2
石瀟栩

心的呼喚 愛的榮光

──嚶鳴合唱團成立25周年既紀念白禮士誕辰150周年音樂會

澳門號角報
2022-12-2 
宋子龍



從澳門天主教音樂開始的敘事演變

──由米歇爾.福柯的權利理論談起

澳門市民日報
2022-11-17 
李寶佳 



以中之音 樂動人心—聆聽“指尖風華”音樂會有感

澳門日報
2022-12-21 
宋美義
 


彈、談的藝術—聽澳門中樂團《指尖風華》彈撥樂專場音樂會有感

澳門市民日報
2022-12-16 
劉麗丹
 
澳首部音樂學士論文集發行
(澳門日報2020-09-01)

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研究》作者:戴定澄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2022/10

戴定澄:《澳門城市音樂的學科體系:内涵、外延及展望》
澳門:《澳門理工學報》,2020年第2期:
戴定澄:
《澳門城市音樂的學科體系:内涵、外延及展望》
澳門:《澳門理工學報》,2020年第2期

文化界朋友聚會

中央音樂學院校友會就職典禮

音樂碩士學位論文的構思寫作

論鍵盤和聲與鋼琴曲編配的教學方式(三)

論鍵盤和聲與鋼琴曲編配的教學方式(四)

2019年七月第301期
戴定澄
2019年八月第302期
戴定澄

論鍵盤和聲與鋼琴曲編配的教學方式(一)

論鍵盤和聲與鋼琴曲編配的教學方式(二)

2019年五月第299期
戴定澄
2019年六月第300期
戴定澄

中國民樂與樂器:里斯本第四屆硏討會
Dai Dingcheng and his research of Catholic Music in Maca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葡萄牙--中國跨文對話(第一輯)
INTRODUCTION OF THE CATHOLIC MUSIC CULTURE IN MACAO: MUSICAL EXISTENCE IN THE COLEGIO DE SAO PAULO (1594-1762)

《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葡文版 :戴定澄
Música Católica em Macau no Século XX
2018-5-30 葡萄牙 里斯本發行

相關資訊
官樂怡先生對天主教一書的評語

十六世紀歐洲多聲部音樂研究
Research on the
European Polyphonic Music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作者:戴定澄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
出版日:2017/10/1
ISBN:9781625033956

《澳門本土鋼琴作品研究》
澳門理工學院研究基金資助

戴定澄教授 - 主編

Macao Piano Music Research
Project Published by
the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Professor Ding-Cheng Dai
Chief Editor

五學者獲發文化局學術研究獎學金

【澳門日報消息】文化局訊:為鼓勵開展關於澳門文化及澳門與中外交流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文化局設立“學術研究獎學金”。經甄選後,五位分別來自內地及本澳學者的研究課題獲發二○一七年度學術研究獎學金。

匿名評議體現公平

為使申請甄選過程更符合學術規範,以及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根據《學術研究獎學金規章》規定,文化局委託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組織專家,對所有申請項目進行匿名評議,提供學術意見予甄選委員會參考。甄選委員會由文化局副局長陳炳輝、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張曙光、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及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處長黃文輝組成。經參考專家意見和綜合討論後,甄選委員會在本年度三十六份申請中,甄選出五項研究課題獲發放獎學金:

一、“二十世紀澳門民俗與儀式音樂研究”,課題研究者戴定澄為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理論博士,現為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教授。本課題將以澳門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相應歷史為背景,以澳門城市開埠以來的音樂史線索為引導,在對二十世紀澳門各類民俗音樂和儀式音樂進行細緻分類、分層結構的基礎上,以音樂歷史學、民族音樂學和城市音樂學的考證方法,以作曲理論作為考證的依據,以一手的文獻資料為研究基礎,以一手收集的音樂資料的實證考據為基本,力求有論有述、有理有據地作出探討和歸納,並最終上升到城市音樂歷史和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的文化層面進行總結。

二、“馬禮遜《華英字典》研究”,課題研究者邵朝陽為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現任職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本課題通過對《華英字典》進行全面窮盡式調查,以所獲語料作為研究基礎,研究内容涉及制度、宗教、人名、法律、稱謂、地理等十個方面,涵蓋歷史、地理、文化、社會諸多內容;同時會歸納出各類詞語的收錄編纂特徵和馬禮遜本人的歷史文化觀。

三、“從葡萄牙到澳門:葡語文學所體現的葡萄牙民族性”,課題研究者姚京明為復旦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職澳門大學葡文系系主任。本研究課題旨在填補“澳門學”中的一項空白,即由中國人給中國讀者撰寫一部剖析葡萄牙文化及其民族性的著作,將從葡萄牙當代思想家的主要觀點作為切入點,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葡萄牙數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從而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來透視葡萄牙人的民族性。

四、“圖像與觀看——中西藝術交流視野中的澳門雕塑藝術”,課題研究者顧躍,為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現任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本研究基於澳門地區十六世紀以來,幾百年中西藝術交流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找尋到有關澳門城市雕塑藝術(含雕刻工藝)圖像的價值存在,並將研究視野集中於雕塑藝術領域,特別是探索二十世紀以來的澳門當代雕塑領域中有價值的圖像文本和視頻資料,試圖填補澳門藝術史研究的缺失與不足。

五、“澳門經屋space saving家具設計與空間機能研究”,課題研究者閆少石為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學博士,現任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本研究嘗試從空間配置、薪資結構、家庭組成與消費者行為來分析澳門經屋空間的機能特徵。其次探討space saving家具的定義,從產品的外部造型變化,到內部功能變化。藉由歸納家具造型變更的操作方式與結構的設計原則,探討 Space saving家具的設計方法。最後了解space saving家具在經屋空間的用途。

《學術研究奬學金規章》詳情及獲獎名單,可於文化局網頁(www.icm.gov.mo)瀏覽。

十六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多聲部音樂研究
戴定澄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文化雜誌第100期
2017
戴定澄與他的澳門城市音樂硏究
汪勝付
上海音樂家協會
上海音訊
2017-6-25
澳門作曲家秦啟志和他的鋼琴作品Min Onmin
戴定澄
澳門理工學報
人民社會科學版
第二十卷/2017/第三期
澳門本土鋼作品項目
唱片錄製期間合照
左起:洪少強丶戴定澄丶蔡崇力丶梁健行丶龍綺欣
同一班畢業多年的學生一起
戴定澄應邀在中國音樂學院演講后同部分學者的合影
右起: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處長王萃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岩博士(《澳門音樂》作者)、中央音樂學院姚恆璐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前院長 樊祖蔭教授、澳門理工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戴定澄博士、中國音樂學院音研所所長謝嘉幸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處徐先生。
區師達神父生平照片展覽剪綵
2015-01-23 探望林樂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