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PROFILE | NEWS | MEDIA | PHOTOS | MUSIC | LINK | CONTACT

返回最新消息 NEWS >>返回媒體 MEDIA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續篇發行

澳門日報
2011-10-16

昨在“兩岸四地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上,《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續篇)》主編之一王忠人聯同史新民、呂錘寬、劉紅等學者,各就不同主題闡述個人對推動道教科儀音樂長遠發展的獨特見解,氣氛熱烈。

具正一全真派特點

研討會由理工學院教授戴定澄主持。王忠人在發言中指出,道教自三世紀傳入廣東番禺及香山後,隨即在澳門紮根、生存和發展,道教科儀音樂也於此獲承傳和遺存。澳門現有的道教主要是清末民初由廣東順德、中山、珠海遷徙至此的正一派火居道的餘緒。他們的道場音樂,沿襲廣東正一派火居道的音樂傳統,具濃郁的本土氣息。同時,因廣州三元宮及羅浮山沖虛觀等全真派道教科儀及音樂的影響和滲透,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又有着正一派與全真派經韻音樂相混融的特點。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作為嶺南地區的正一派火居道科儀音樂,無疑與地方民間音樂有着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一方面吸收、融匯地方民間音樂來創製道曲,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傳統;另方面,嶺南一帶豐富多彩的地方民間音樂,不論是戲曲、曲藝或民歌、器樂曲,都成為澳門道教科儀音樂賴以發生、發展的最基本和最充足的文化源。可以說,澳門道樂是從廣東地方音樂中脫胎而出被“道化”了的一種傳統音樂樣式,本土化特點十分顯著。

演奏內容相近粵劇

王忠人特別指出,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和粵劇音樂在聲腔結構有着許多相似之處。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和粵劇音樂除聲腔構架方面的諸多共同點外,器樂演奏的形式和內容也有相同或相近之處。此外,道教科儀音樂更具有廣東地方曲藝音樂的某些風格特點、廣東音樂的風格特點等及民歌風的特點。

有與會學者指出,這幾年,隨着海內外高道大德、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道教音樂的學術研究和舞台藝術實踐,推廣到了一定程度,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面對這樣的情形,道教音樂如何更深廣地研究及更普及化地弘揚,值得探究。與會者深信,在加速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個社會越文明,對自身文化傳統就越重視。緣於此,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必將於新時期,在中華傳統文化姹紫嫣紅的大百花園中綻放異彩。